《雷霆战争》二战英杰—苏军篇(一)
2017-08-05 13:46 1000+ 举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当然是展现各国名将个人实力的绝佳舞台。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些传奇二战英雄都有着不同的个人风格与魅力,有的传奇一生,有的性情乖戾,有的平淡一生。让我们一起来瞻仰这些风格迥异,却又戎马一生的二战将领吧!
斯大林
苏联元帅及最高领导人,二战期间同盟国最成功的统帅之一。
在他年幼时,母亲想让他做神父,父亲则要他继承自己鞋匠的职业,谁也没想到他最后成了在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军事思想独到、指挥作风冷硬、性格坚忍不拔,即使长子在战斗中被俘,也拒绝用苏联俘虏的德国军官交换他,最终他的长子被德军杀害。正是这种冷静坚定到不近人情的个性,让他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领导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等著名保卫战的胜利,并最终取得苏联卫国战争和之后对德作战的全面胜利。
但是随着他的功勋越来越卓著,其人专权独裁的倾向也逐渐暴露出来。在他的授意下,苏联屡次进行大清洗,损失了很多优秀军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苏德战争早期苏联的失利情况。二战结束后,他构建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以对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对战后的世界格局形成了深远影响。丘吉尔曾如此描述他眼中的斯大林:“斯大林的确是一个世界上无人可与之相比的最大的独裁者。但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可以说是最为中肯的评价。
罗科索夫斯基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苏联著名元帅。二战时期苏联卫国战争中与朱可夫、科涅夫并称为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
罗科索夫斯基生于洛瓦河畔的小城大卢基,父亲是火车司机,母亲是教师,家境不错,罗科索夫斯基的童年是宁静而无忧无虑的。但是好景不长,父亲工伤病故,母亲操劳过度也在几年后去世。罗科索夫斯基18岁的时候谎称20岁,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斗中表现优秀,得到了上级的赏识。
1937年8月,在罗科索夫斯基大受重用之时突然遭到逮捕,有人指控他与波兰和日本的谍报机关有瓜葛。他被判处死刑,由于老上司铁木辛哥元帅出面干预才幸免于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军队以缺乏指挥人才为由向斯大林提出申请,罗科索夫斯基官复原职。
二战期间,他头脑冷静沉稳、处乱不惊,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逆境时期屡建战功,被后人誉为“逆境英雄”。当代的俄国历史学家认为罗科索夫斯基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从不犯错误,打赢了几乎所有重要的战役,又被誉为“常胜元帅”。二战结束后,美国曾组织德国高级将领们撰写他们在二战中的经历,当问及谁是苏联最杰出的战地指挥官时,绝大多数德军将领所提出的名字是罗科索夫斯基。
科涅夫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二战时期苏联卫国战争中与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并称为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之一。他在军事上所具有的敏锐而正确的直觉是罕见的,他擅长步炮协同作战,能把强大的炮兵火力和步兵高速度下出其不意地进攻完美无缺地结合起来。
科涅夫元帅最著名的轶事可能就是柏林战役中与朱可夫元帅的竞争了。斯大林原本只让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正面攻击柏林,科涅夫很不服气,在斯大林面前据理力争,斯大林最终让步。他立刻组织战役,号召麾下军队与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竞争,终于与朱可夫分享了攻克柏林的荣誉。
科涅夫可以说是在生命中最危险的时刻,被朱可夫解救和提拔上来的,但科涅夫和朱可夫的矛盾也是公开的,这里面有他们两位对建设现代化军队的不同见解,但更多的是两个个性很强的军人碰撞的结果。1967年12月28日,在科涅夫70大寿的庆祝仪式上,朱可夫与科涅夫见了最后一面,这成为两位元帅和解的标志。在人民缅怀战争岁月的时候,他们俩的名字比其他人更频繁地并列在一起。这是元帅们的黄昏,几年之后,两人都相继离开了人世。
朱可夫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
1896年12月朱可夫出生在卡卢加省特列尔科夫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童年生活十分艰苦。1915年8月他应征入伍,进入骑兵部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苏德战争爆发后,朱可夫担任总参谋长,力主放弃基辅、保存实力再图反击。斯大林拒不接受朱可夫的建议,解除了他的总参谋长职务。两个月后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合围于基辅地区,斯大林方认识到朱可夫的主张是正确的。朱可夫不计前嫌、临危受命,独自飞往列宁格勒接管司令部。他提出“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的口号,迅速调整部署,采取有效防御措施,最终成功阻挡了德军的步伐。然后他又马不停蹄赶往莫斯科,在莫斯科守卫战中彻底粉碎了德军的野心。
苏军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破产,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朱可夫在莫斯科会战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英国军事史家西顿在其《莫斯科会战》一书中称赞朱可夫是一个“天赋极高,精力极旺盛的人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酷乐米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中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记得评论+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