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看周朝社会农业文明的发展程度
2019-11-26 14:53 1000+ 举报
最后编辑于5年前农业,是人类最早从事的一种社会生产活动,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中国的农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早在河姆渡时期,就已经有了谷物化石。《诗经》中就提到了许多关于华夏人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发生的事情,这些诗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思想以及农耕社会下的生活形态。
一、《诗经》中的农业思想
关于天气的变化与规律,我们有著名的“二十四节气”,这种创造性的节气歌是古代从事农业的人民经过多年的观察与勘测才发现的,而这种“天人和谐统一”的传统农业思想,在《诗经》的农事诗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其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於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意思就是,周王勉励农官们要“顺应天时”,贯彻国家实行的农业政策,积极做好各项农业生产监管工作,从而提高粮食的产量,祈求老天今年能够有好的丰收。从中我们还能看出,国家天子甚至亲力亲为,亲身到地里面去监督种田,可谓是非常重视。
古代之所以会如此重视农业,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古代社会生产力有限,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才能让更多的人吃饱穿暖,只有人民吃饱了,才不会反抗生事,影响社会稳定;然后,在古代社会,战争是非常频繁的,粮食在战争中的作用非常大;最后,粮食是立国的最基本保障,国库的大部分资金都来自于农业的税收,只有农业繁荣了,朝廷才会有钱。
二、《诗经》中的农业器具及农业生产技术
正所谓“农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拥有良好的器具才能提高农耕的效率。在《诗经》中有记载过这么一件事:“包栖氏没,神农氏作,断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得出,古人对于农耕的器具,就像对待神器一般。
周朝时期,华夏大地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用具,其生产技术也趋于成熟。这种经济状态让中国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格局,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才被打破。
三、《诗经》中的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品种
在周朝时期,华夏大地上的农作物是非常多的,单纯在《诗经》中就记载的,就已经有15种之多,譬如《小雅·楚茨》中有言:“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这里面就谈到了两种,分别是“黍”和“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黄米和高粱啦。
以上我们都能看得出,《诗经》不但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还反映了周朝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农耕生活,农业技术与思想。这些技术与思想对后世的农业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民的辛勤劳作经验对于国家来说就是一个宝贵的非物质遗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酷乐米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中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记得评论+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