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本为燕王的朱棣,为何发动靖难之役
2020-07-26 09:04 1000+ 举报
在《大明风华》剧情中,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从而登上皇位。那么历史上,这位镇守北方疆土的王爷,又为何会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侄子朱允炆呢?那就要从朱棣的为人,以及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一一谈起。
朱棣在位时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1424年),年号“永乐”。元朝至正二十年即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在应天府(今南京)。此时前线传来了陈友谅进攻太平的告急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对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
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分封诸王是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而后决定的。他认为,元朝的灭亡,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皇帝不得藩屏之助。因此,朱元璋要让众子孙都来出力,以维护朱家皇朝。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少的三千人,多的一万五千人。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兵。每有军事行动,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也要受到这些年轻亲王的节制。在诸王之中,以晋王、燕王最被倚重。
洪武三十一年即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诏令而停止。朱允炆用齐泰和黃子澄之议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朱棣则在加紧活动。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术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锋芒,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在家朱棣的佯狂疯癫是缓兵之计,毕竟不能持久,他想在大军到来之前做好准备。他命令亲信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将士八百人入卫王城。这时,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带领在城的七卫军队和屯田军士包围了王城,并用本栅截断了端礼门等的通道。朝廷削夺朱棣王号和逮捕燕府官属的诏书也在这时到达北平。
靖难之役历时四年
建文四年即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建文四年即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他以次年为永乐元年1403年,从此开始了他二十二年的统治。
下集预告登基称帝的朱棣又为何被称为“千古一帝”,在永乐一朝都有哪些壮举伟业。请持续关注,下集更精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酷乐米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中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记得评论+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