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传说 《掌门不寂寞》世界初成二
2017-10-18 21:42 645 举报
诚如广播从蝙蝠得到启发一样。我们的祖先向来擅长学习大自然与生俱来的形态和规律,并将它们作为智慧的结晶予以传承。在那些武林未成的年代,这些学习跟随着人类的繁衍一代代地传承者,为后世的文明奠定了坚固的根基。
上回我们说到越女剑,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对武术的记载。这次我们来看看“内功”。
内功起源 以舞御疾
《吕氏春秋 古乐篇》中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此法源于战国时期民间,一位名为长桑君的医者,依气候和疫后灾民的病情,创出“吐纳二十四式”,此法涵盖“吐纳、导引、行气、服气、坐道、冥思”。以人周身奇经八脉为线索,以静坐和吐纳之法打通体内郁结之气。称之为“舞”。此法对身体羸弱之人甚为有效,在灾后地区颇为流传。
后长桑君将毕生医术传予赵国扁鹊,扁鹊入宫廷为诸侯医病,载入史册。而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也将“舞”编入典籍,流传于世。
内外兼修 武学初成
吐纳调息,原为医者疗法,却因机缘巧合,和修行武术结合起来。
相传战国时期,峨眉山有位隐者——“白猿祖师”司徒玄空,此人名士口,字衣三。喜着白衣,隐居山野,整日与猿猴为伍。他仿山中灵猴的姿态创下灵动拳法,攻守灵活多变。一日,这位祖师下山之际,恰逢市集之上,一名乡野郎中向病人传授调息之法。司徒司空深受启发,暗记于心。他从太极之阴阳、事物之表里得到提示,将其运用在拳法修行之中。他发现通过调息,可将身体多处力量集中于一处快速爆发,大大提升了拳法的爆发力。结合了此法修行的拳路,被称为“峨眉通臂拳”。
而司徒也发现,无论是集中身体多处的力量,还是将力量快速爆发,都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只有经过长期不断的练习方可达成。气息的运转不同、穴位流转、修炼方法不同,效果也完全不同。他潜心研究,提出行气运功的十六字箴言:“身如铅灌、整体如铸、肌肉如一、毛发如戟”。
后世将此种修行方法称为“内功修炼”。内功修行又以运气调息、经络周转为主,用口诀予以描述,称之为“武功心法”。强劲的招式,配合内功修行方法可发挥最大的优势。
冶炼 霜刃初开
冶铸技术,和武术在同一时期、甚至是更早的时期出现。开启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先河。它的出现是人类使用工具增强自身能力的结果,是人类高级智慧的结晶。
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和铁器交汇的时代,战乱对兵器的需求加剧。各诸侯国涌现出欧冶子,干将莫邪、烛庸子等一批“铸剑客”,而八方铜剑、画影、腾空、文光、照胆、承影、纯钧、鱼肠、泰阿、湛卢、龙渊、工布、纯钩、毫曹、巨阙、太阿、工市等等名剑现世,也将铸剑之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冶铸技术分为“制范”、“调剂”、“熔炼”、“浇灌”、“修治”五个步骤。
制范
制作供浇筑的型范
调剂
选材,并调节各种用料的比例
熔炼
将材料放入熔炉融化,使之彼此充分渗透
浇灌
将熔炼的液体浇筑至型范之中
修治
刮削琢磨,使之表面光滑,嵌入玉石等装饰
剑之锋利,除冶炼技术高超外,还与使用材料的好坏有关。稀有材料源自中原各地,不少铸剑客倾其一生,只为寻得更合理的材料搭配方式。
铸剑中,很多上好的材料由于质地坚硬会遇到难于溶化的问题。一些剑走偏锋的铸剑师想出“活人祭剑”的残酷手法,将血肉之躯推入熔炉之中,以化解坚硬的材料。而人之精气神俱存于血中,使剑生灵气,能通人性。
当时一位齐国的铸剑客烛庸子,据说他看剑已然出神入化,达到“只见剑的皮毛就能知道此剑的利钝”的地步。他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有一种质地坚硬的石头,反复熔铸,能将铸剑的材料一次次分解聚合,从而能使剑本身一次次威力提升。这也称为“精炼”。只可惜这种石头,在长期的自然变化中形成须万年以上,天地间数量极少,又散布大河山川。不少铸剑客为寻一块奇石,常年往来于山水之间,呕心沥血。
“武功再高,不如宝刀”。适逢大批“侠客”出现,这些能人异士行走江湖,多愿求得一把称手的武器。由于自身武功特点各异,有人善勇猛挥砍,有人善灵动刺闪,有人不以正面交锋,而有人擅长距作战,有人武学修为以御气为主......不少人对兵刃产生特殊需求,于是以“剑”为原型,据自身武学的之长,将兵器予以改良,形成了如“重刀”、“长兵”、“拳刃”、“暗器”等百家兵器。自此江湖又有“剑客”、“刀侠”之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酷乐米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中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记得评论+点赞哦